世界微速讯:青未了|难忘矿区工友情
难忘矿区工友情
文|姚树森
光阴荏苒,情思悠悠。虽然离开煤矿工作岗位多年了,但在远离蓝天白云的矿井煤层里结下的真挚、难忘的工友情,依然不时的潜入都市床榻上的梦境中。工友们那种质朴、粗犷、坚毅、友善的情怀与品德,仍像闪闪发光的煤炭一样,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与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高考落榜的我接父亲的班参加工作,分配到吉林营城煤矿十井从事采煤工作。初次走进矿井的我,对一切都较为陌生。为了我们这批入矿的新工人能在短时间内安全熟稔的掌握各种生产技能,井口分别把我们分配给了几位井下作业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师傅。
负责带我工作的师傅名叫张孝贞。张师傅身材魁梧,说话憨厚爽朗,典型的山东大汉。记得每次趁掌子面放炮的间隙,张师傅都要领着我从底弯道往上出口扛支护用的木头。当时刚出校门的我身体很单薄,每扛起一根木头都趔趔趄趄地很费力,张师傅发现后,总是很关爱地让我扛圆径小的细木头。有时,张师傅扛完自己的工作量后,顾不得小憩片刻,又急匆匆地返回来接我。
炮烟散净后,我跟在张师傅身后匍匐地爬进掌子面。刚放完炮的掌子面,还氤氲着火药的辛辣味。在矿灯的照射下,狭长的煤壁下崩落的大小煤块就像乌金墨玉一样泛着晶莹的光彩。在微风的吹拂下,有的煤块还不时发出丝丝脆响。张师傅在排长的布置下,娴熟地找到一隅煤窝后,拿起镐锤敲帮问顶后,用他那浓厚的山东口音大声地说:“小姚,这三节槽的作业条件很安全,你就在这攉货吧!”然后,张师傅又迅疾地在我身后边刨闪檐打支护边关注我的工作安全。
掌子面放二遍炮的时候,工友们都在下顺槽里吃面包充饥。这工夫,也是矿工们开玩笑最恣意、最逗乐的时刻。张师傅见我话语腼腆,就不住地和工友们夸奖我:“俺这个徒弟听吆喝,干活不装假,听说还是大学漏子呢!好好干,采煤工也照样出息人,赶明儿俺给你选一个漂亮的对象!”张师傅嗓门洪亮,他这一说,整个小班工友都笑出了声。
我从小就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参加工作后,煤矿工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和煤矿沸腾的生活深深感染了我,利用休息时间,写了 “星光璀璨,青蛙鸣叫/我踏上了通向矿井的大道/今夜,我将用汗的手臂热的肩膀/开采出千家的温暖万户的欢笑”这篇题为《采煤工的心声》的诗被我邮寄到《长春日报》后,没有想到的是,1983年的4月22日,正在井下工作的我,被巡查工作的瓦检员解师傅突然叫住,“小姚,你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咋和你名字一样呢?是你写的吗?”我急忙从解师傅手里接过已经落了一些煤尘的《长春日报》,只见在第3版“君子兰”副刊中间位置,醒目地登载着我的《采煤工的心声》,顿时,我竟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排长和伙计们听说我的作品发表了,人人脸上都绽放了无比欣慰的笑靥,特别是排长姜兆雄把我紧紧地揽在他宽厚的怀里,高兴地说:“兄弟,你的作品抒发了咱们采煤工的心声,你真行!”升井洗完澡,带班段领导组织我们全小班的工友们到附近的饭店庆贺我的作品发表!席间,段长、排长一再叫我把这首诗朗诵了一遍又一遍,特别是笑容满面的张师傅,每听一遍,都主动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当年6月17日,上夜班的我们给工作面打小川。当时,掌子头顶板压力非常大,我看见攉货的张师傅已经累得汗流浃背,便主动抢过他的大板锹,和同是新工人的小刘跪在溜子槽边上攉货。我俩干得正起劲时,就感觉眼冒金花,后背被狠狠地砸了一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张师傅和工友们把我和小刘从厚0.3米、长2.8米大岩块底下扒出来时,我穿着秋裤的右小腿被尖锐的煤块扎进去足有半寸的深坑,鲜血不住流淌……张师傅和工友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轮流把我俩背到4里远的车场子,人人的后背都浸透了汗水……
在家休养将近一个半月后,我又穿上作业服,拿着大板锹走进了黑黝黝的矿井。经历了矿井下的生死考验,才懂得矿工开采煤炭的艰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井下,才格外珍惜阳光下的明媚与温暖……
在井下采煤的矿工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儿吃肉。我们采煤小班每到月末发火工品、支护用品节约管理奖时,都要组织工友们聚在一起喝酒叙情。那时的矿区饭店不像现在举目皆是,一般时聚餐排长都是安排年过半百的赵师傅买好酒、菜,和他老伴提前给我们做好了,我们升井洗完澡就急忙赶往他家。赵师傅见大伙都到齐了,顾不得擦去满脸的汗珠,忙着屋里屋外给我们端菜倒酒,他腿脚不好的老伴笑吟吟的低头拌我们爱吃的白菜丝凉菜,他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也顾不得写作业了,非常懂事地给我们擦桌子倒茶水。
翌日,赵师傅会早早的来到井口,把买菜买酒的花销向排长详细汇报。工友们都同情赵师傅和老伴张罗饭菜的劳累,有时剩下的零钱就建议直接给赵师傅。每到此时,赵师傅总是一再感谢大伙和排长对他的关心照顾,好像他夫妇二人忙里忙外张罗饭菜都是应该的。
没有采煤工作生涯的人不知道,一个班上的工友真的像亲哥们一样,大家一同在百米深处谈论家庭和老婆孩子,一同在坚硬的岩石下开采着熠熠生辉的煤炭,开采着生活里的快乐和幸福!
1983年9月末,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舒兰煤矿工作。临分手的前一天,小班工友们在赵师傅家为我送行。饭桌上,工友们都一再叮嘱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爱好文学创作的特长,多写多练,为黑哥们长脸争光!特别是赵师傅的爱人,还特意提前用手针给我缝制了绣有“安全生产、一生平安”字样的鞋垫,语重心长对我说,以后不管你走多远,这些师傅的家永远是你的家,营城煤矿永远是你生命的根,你有时间就多回来看看,我们大伙想着你……她这一说,我们全小班的工友都话语哽咽,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在舒兰煤矿工作后,每到周木,当地的工友小杜知道我住独身宿舍洗床单被罩不方便,就把我要洗的衣物拿到他家用洗衣机洗涤。有一次,赶上他家没有洗衣粉了,小杜就让他母亲找出一条肥皂扔进了洗衣桶里……
煤矿的机关工作人员是要经常下井支援煤炭生产的。有一次,我在井下支援看水泵,由于着急下井,我忘了领面包,巷修工友小孟中午路过泵房,看见我饿得脸冒冷汗,便立即从他工作服兜里掏出爱人早上给他买的两根火腿肠递给了我充饥。当我再三向他表示感谢时,小孟乐了:“在井下,咱们都是哥们儿,甭用客气的!”
2012年元旦前,我在舒兰市“喜庆缘”操办儿子的婚礼。时近10点,只来了舒兰市区内的一些文友,正当我感到空旷寂寥时,单位两台通勤车倏然停在了饭店的不远处,通勤车长刘胖子扬起手臂大声地对我说:“姚哥,咱们的兄弟们来了!”身后,是浩浩荡荡地煤矿工友们,那一刻,我和家人们眼角刹时泛出了激动的泪花,身旁的儿媳妇惊喜地对儿子说:“矿工叔叔们太好了,心多齐呀!”
煤矿工友们的朴实真挚的情意,早已镌刻在我年逾花甲的心头。这种清澈、深厚的手足情,恰如馨香怒放的杏花一样,每一次忆起,便携着款款暖风,霎时扑进了胸怀里……
作者简介:姚树森,笔名:匡宫、晓尧 1963年7月27日生于吉林九台 中共党员 系中国散文学会、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吉林市诗人委员会理事。现为江苏《暮雪诗刊》编委、天津《海河文学》副总编,《吉林名人》杂志记者。先后在《人民作家》《工人日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剪报》《老年日报》《首都文学》《天津工人报》《东北作家》《大兴安岭日报》《吉林日报》、美国《海华都市报》及《诗刊》(电子版)、《诗潮》《中国乡村》《新老年》《苗岭文学》《海河文学》《作家周刊》《吉林诗歌》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诗、小小说、散文、歌词一百七十余万字。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职工诗歌大奖赛作品集》《东三省诗歌年鉴》《吉林文学作品年选》等书籍。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